论语札记之二:君子与小人

黄健

2012-10-01


“君子”和“小人”一直是《论语》中经常被讲到的而其常常是成对出现的一组词。论语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话很多,大多数都是比较君子和小人从而来教育后人认识和区别君子和小人。例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读论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及其门徒眼中的君子,通常可以理解为两个道德上和身份上两种意义上的君子。首先身份上,主要是贵族身份的人,一般意义上都可以称作君子,特别是一些道德较好,为政英明的人更加容易被列为君子行列。这是君子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道德上的,也是孔子及门生眼中主要的君子标准。如上面所列的君子的几个描述或者说是标准,都是孔子在看一个人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君子的标准。这些人,要么是性格好,为人正直磊落,要么是品德好,堪称楷模,能够成为人们的榜样,是一个时代的美德的象征,还有很多的孔子欣赏的人可以被列为君子一类。但是,这些君子,最重要一个方面还是要有学问。身份好,要是没有学问那就是伪君子。道德好,也得有学问才能算真正的君子。但是在君子和小人的比较和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学问和道德占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道德是符合孔子所希望看到的那一套礼仪标准,学问则要知晓为学为政的道理,特别是孔子推崇的学诗学文学礼,还有“乐”等等。这都是比较抽象的标准。这些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实用性并非很强,也就是说论语中所希望君子要道德好,学问要好,最起码的是要好学善学。这是对一个人的内心品性发展的要求,主要的是内在的。

几千年来,人们关于孔子所提出的君子和小人的讨论没有停止过。孔子在那个诸侯并立战争不断的的年代里,他所提出的君子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道德完人的形象,所以“君子”是可以用其他概念代替的。君子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是孔子那个时代,也是有相应的人作为现实的君子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但孔子树立的“君子”的抽象的概念和形象,让君子成为一种人性和人心发展的至上目标,被抽象到了一个很高的概念意义上。于是为了与君子相对应从而更显君子的不凡形象,出现了“小人”的概念。

但是在现在的理解来看,我们对与君子的理解也逐渐的脱离了当初的基本精神内涵。后来的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好人和坏人的分裂。“好人”和“坏人”的出现并逐渐的被大家理解和接受并使用到日常的生活评价体系中,也可以说是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在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变迁的需要而出现。它的抽象意义没有君子和小人高了,通常道德的评价也成为了最主要的标准。好人和坏人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越到后来,人们对好人和坏人的评价标准愈加的模糊了,甚至是乱评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发现评价人的标准很多,不仅仅是好人和坏人难以分开,也就是好坏善恶分开两边已经成为了不可能或者不可行的事情。好坏是非之间还有很多的东西。

好坏的标准模糊后,所谓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便更加的没有统一的看法了。可以说,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只是存在于一些知识分子的脑海中了。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大学教授也时常失去理智的对骂,公众所看做榜样的明星、名人们也时常的出现一些不轨行为而让众人犯糊涂。君子可能某种意义上是小人,小人也可能在有时候看起来是君子。好人坏人的区分就更加的不可能。于是出现了新的评价体系来代替曾经君子小人评价和好人坏人评价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曾经建立的道德上的纯粹的人在现今的社会上基本不存在了,现在的人性复杂化,评价就更加的困难。于是很多的时候只有名人与凡人之分了。其中很大部分名人通常被认作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他们的举动备受世人关注。而这些名人中,一些人常常又被贴上了好人的标签,受人尊敬和膜拜,但这又是世人及其短暂的自我安慰罢了;另一些人则成为了“坏”或者“小人”的另一种存在形象,被人批评受人唾弃;更有很多人因为世人无法简单的贴上某种标签而饱受争议。很多人就此糊涂了,甚至有的人不知如何是从了。

道德学问的标准被逐渐的弱化,转向了今天的能力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这也许就是社会学家帕累托所言的“精英”标准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纯粹的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识,而是在某个圈子了拥有很高的某项能力优势,譬如歌星唱歌流行,政治家纵横捭阖,商人缔造自己的商业帝国,等等。这些专业的技能优势被主流认可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我们都看到,大到很多人对关系国家利益的事情漠然,小到这些“精英”们见死不救,道德退居到主流评价标准之外了。孔子时代以及后来的衡量更多的是基于人的情感认同的,但是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理性发展逐渐主导了人们看任何问题的眼光和角度,理性的计算已经达到了近乎泛滥的田地。所以今天人们不再看什么君子小人了,即便了挂在嘴边了那几句话也不再是孔老夫子那个原本的意义了。好人坏人也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幼稚的表现。追求成为名人成为公众人物成了一些人的价值的最好标准,甚至为此不择手段。譬如一些大学女生在网络上表达自己“愿意”被“潜规则”而不顾人们的唾骂,类似的想尽手段来成名的不在少数,很多甚至是接受者高等教育的年轻学子。

今天人们依然沿用着“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只是其内涵已经变化了,这恐怕是孔夫子所不曾料到的。人们愿意成为“精英”而不再是“君子”,若一些人所言,只想做回我自己,不想做君子,也做不到。君子被人们认为是很高的从而不可及,但是总有一些人想做,于是出现了“伪君子”,这是自“君子”出现后就立即出现的,如同新书面世了,倘若销量很好,便会出现盗版。小人则不一样了,有人甘做“小人”,所谓“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也许做小人踏实,不用伪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