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
2019-11-16
弱者,对立面是信息和能力充足者,也可以叫做内行人。当我们信息不足的时候,我们一知半解的时候,无论我们抓住了看起来多么可靠的信息,只要我们不是内行人,那么对我们来说,知道这些信息的价值还不如不知道。这就是弱者应有的自我定位,当我们这样去定位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是承认并且正确对待了自己“弱者”的身份地位。
在二级市场,弱者看起来不是难以接受的定位。市场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们面对这个复杂的市场的时候,没有人能成神,也没有人能永远不倒。但实际上,弱者有强者心态是一种普遍状态。因为当我们进入市场的时候,特别容易很快得到一些幻觉,例如,我买了所以股价上涨了,上涨是我的推动;我看K线认为某种技术形态出现了(比如上涨高位出现了十字星),所以明天要跌了,结果真跌了,所以我很厉害。诸如此类的幻觉其实非常的多。我们认为后续的走势,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判断,但是我们还应当时刻反思,后续的走势,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主导逻辑,例如至少有两个理解角度可以用来看这个观点:
1,庄家。是否有庄家并不知道,但是大家都说有那么就有,至少大家心里有,心里有了就一定会影响行为。庄家通过大资金来操纵盘面的技术形态,从而让大家看到的形态符合大家的预期,也就是说庄家认为大家需要一个十字星了,于是他就拉出了一个十字星给你看。理论上、操作上,都是完全可行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十字星之后,后续的走势是涨是跌?其实变成了完全未知的事情。因为庄家既然有能力能让你看到你想看到的,也能让你看到你不想看到的。所以,当我们参与市场的时候,应该时时刻刻清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弱者,没有办法预测和改变股价的走势,更不可能影响市场。要清空自己的执念和妄念,通俗的说,就是不要觉得自己有多重要,不要觉得自己能改变什么。
2,反身性。假如说,你看到了一个上涨趋势中出现了一个吊天十字星,你很确定,这个形态符合反转形态,第二天要跌了,所以你在今日尾盘赶紧卖出。如果这个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或者说大部分的参与者)他们都比较认可技术形态分析,那么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反身性状态:我觉得这个十字星的出现预示着第二天要跌了,那么我得赶紧抛掉。我又觉得别人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别人也会抛。当别人抛的时候,我可能来不及抛了,所以我得赶紧抛。于是我抛了。这个时候,当每一个别人都这样想的时候,第二天就大概率真的是一个大跌状态了。所以我们看到,驱动我们抛出的动力,并不真的是这个十字星技术形态,而是我假定的别人也会抛出——理由是别人认为十字星会导致第二天大跌。那么正好是这样一个互动关系,导致了第二天真的大跌,由此更加强化了我们对十字星技术形态的确定性认可。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身性叙述。只要我们稍微冷静思考下就能清楚认识到,驱动我们抛出的力量其实是来自于我自己内心对别人的假定,而这样的假定如果是每个人都会做出的假定,那么这个假定就成了现实。所以,我们很可能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假定,那么这个假定不一定成为别人也会做出的假定,于是市场将不会像我们预期的方向演进。例如,如果有某个庄家在一个十字星要形成的时候,恰如其分的拉了一把或压了一把,那么怎么看第二天呢?这就说不准了,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跟你一样说不准了,第二天可能真的就是动荡而无方向感了。一个确定的内心驱动力瞬间瓦解了。
通过上述两个小例子,我们看到,弱者的这些操作和看法,其实非常荒谬,几乎全是幻觉,而且幻觉都源自自我。
所以,想当个弱者并不容易。市场的参与者,很容易在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强者而不是弱者,认为自己是逆天改命者而不是随大流者。这一点去逛逛论坛,与周围人交流下,就能全面而深刻的感受到。当弱者,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练习。只有每天时刻的告诫自己——我在市场是个弱者,那么才有可能把弱者定位坚持下来。
我们面对一个或多个消息,或者一种或多种技术形态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弱者定位,就非常容易被干扰,干扰的结果就是——我拍着胸脯说我看一定是这样这样,那么我现在应该这样这样。这种操作危险性在于,将复杂的市场决断,放置到了一个或多个看似牢固的基础上,结果必然吃复杂性的亏。初入市场的人,都迷恋各种技术指标,常常希望一个指标吃遍天,最后都是头破血流。
如果我们定位自己是弱者了,非常清晰的定位了,那么弱者在市场中该如何生存?关键在于找到有确定性的核心逻辑。
确定性就是这事儿基本不会变了。确定性的核心逻辑有非常多种,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
一个可以学习的办法,就是不断自我反驳,留下最后反驳不了的核心逻辑。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股票,已经跌到谷底。我们假定自己认为这是一个谷底,比如我们算业绩,去考察行业市场,去看二级市场的反应,去观察交易量……我们列出了无数个认为可以影响当前价格的变量,然后我们一个一个去证伪。证伪的过程就是花时间来观察交易趋势的过程。比如我们认为公司的业绩实际上已经稳住了,但是股价依然还在继续下跌,那么可能要去看下跌是否是因为业绩引起的?经过若干反驳,我们最后无法将股价下跌和业绩直接关联起来,那就表明在业绩之外还有一个或多个影响了股价。如此反复反驳自己的论据,然后观察市场,可能可以逐步清晰支撑股价走势的核心逻辑。如果找到了这个核心逻辑,那么基本获得了确定性。
除了上面的方式,我认为至少还有一种获得确定性核心逻辑的办法,就是寻找极点——最极端的地方,极端的位置。这个可能看起来像玄学,下面尽可能通俗的解释下。
例如当前一个趋势的定点,可能在未来拉长三五年来看,就是一个完全不重要的点。又由于理论上讲绝大部分投资者不可能从一而终的始终陪伴一只股票,例如你在股票上市的第一天买进,一直持有到他退市。如果一个投资者在股票上市的第一天买进,然后一直持有,持有到他去世前一天卖出,或者继续继承给子孙,子孙无穷尽,但依然会存在一个卖出点。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把投资者持有股票的时间段一个一个叠加到股价的走势图上,一定会存在阶段特征性,在某个时间点,我们能看到,此时此刻,持有股票的人,他们处于各自的持有阶段的哪个位置。比如说我从2018年10月22日,开始持有A股票,到2019年10月21日卖出。那么当我们去看2018年11月23日的时候,可以看到我在持有阶段的前十二分一位置,距离我抛出还有11个月,即还有11/12的路程要走下去。因而我们可以去推想在这个持有位置上的投资者是怎样一种心态和决策模式。
在实际操作上,我们是没有办法去看到当前股票的持有者都处于他的持有阶段的哪个位置。这个时候,我们找极端位置点就显得非常有用。我们说的极端位置点就是阶段中的高点或低点或者巨大分歧点,高点、低点好理解,巨大分歧点是指,比如我们去回顾某个阶段的K线的时候,发现某日在一个趋势中完全不构成特征性,但是这日却出现了突然放量或者突然缩量,然后价格呈现巨大波幅后又收敛到趋势中,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个是极端位置点。
这种方式的基本假设是:投资者不会对极端位置点无动于衷。好比一个人生了一场大病后,往往此后的他就不在是从前的他了,他一定会变,变好变坏另说,但是会变。我们不知道这个人什么时候生的,过去的表现是为什么,也不会这个人未来会怎样表现,但是我们知道了这个阶段性最重要的点,就是他生了大病这个点,那么去推论他未来的变化就变得简单了许多。所以在这个极端位置点,一定会有所动。那么只要有所动——心动、行动都算数,必然在市场体现出来。由此可以得到他的持有阶段的起点或者终点。而且在极端位置点,我们完全可以大部分投资者都会有所动作,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持有阶段的起点或重点。这个持有阶段可能是指全部仓位,也可能是部分仓位。这增加了分析难度,但不改变分析方法。
在极点位置,第一,大部分人会有所动,第二,股价的支撑逻辑会极度简化并呈现出来。第一点上面说了,下面说说第二点。注意,因为有了第一点,第二点才会成立,第二点的解释才有意义。
在一个没有什么特征性的趋势中,支撑走势的逻辑可能非常多,而且不断变化。比如前天跌了,因为大盘带跌;昨天涨了,因为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利好,今天又跌了,因为双十一,大量散户在秒杀东西忘记了来买股票……总之你可以找无数的这样的影响因子,但是你抓不住,未来一个阶段会是哪个因子主导哪种形势?但是在极点,所有的因子,所有的变量,都会归一,归到一个最核心的逻辑因子上,这个时候,就非常方便我们去寻找这个核心逻辑了。又举个例子,好比一个人有时候显得非常有钱,有时候又到处借债,那么你弄不清楚他到底实力如何啊,是不是空架子啊?直到他遭遇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灭顶之灾,这个时候,他依然度过了危机,那么现在的你可以完全确定了,他很有实力!而且这个地方还要强调一点,这个实力是不是真的实力已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有实力且大家认可他们家有实力,这二者叠加了!叠加后,就呈现了核心逻辑。这个时候,所有纷繁复杂的表象,都会归一,归到最重要的那个上面,然后并呈现出来可见。极点的归一性、呈现性,就是核心要义,有了极点,就非常有利于我们抓牛耳,从而牵住整头牛。
我们找到了极点,就去分析极点呈现给我们的核心逻辑是什么,这个时候的分析工作量就会比较小了,分析难度也下降了,让我们抓住核心逻辑的可能性变得很大了,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核心逻辑,做下一阶段的趋势判断变得容易多了。
到最后了,回顾下我所认识的弱者,以及弱者如何活下来。一,弱者定位需要训练和学习,因为大部分人进入市场后天然的本能的认为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十分重要,从而产生强者幻觉;二,弱者不应该使用一种或多种可见的消息或者技术形态来做判断,因为这种方式得到的判断结果大部分建立在幻觉之上,深层次的原因是市场的复杂性并不能轻松的、每时每刻的被认识到,而且复杂性变化多端;三,弱者可以通过不断反驳已知判断的方式来归纳出自己的认知能力范围内最稳固的逻辑,从而使得判断变得更坚固而提升自己存活率;四,更适合弱者的方式是在极点做判断,因为这个时候股价走势的阶段性逻辑被归到了一个最核心的逻辑上了,而且被呈现了出来,让认知变得简单而又不脱离核心逻辑,让趋势判断变得极具可操作性。
写于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