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
2016-07-21
2016年7月12日我在赤兔(领英中国)做了一个讲座分享,主要面向职场人士,原题目是《时间有限,如何读“好”书》。我把讲的内容大致整理下,放在这里,希望对更多人有帮助。
感谢大家花时间,来这里听我分享。
我先自我介绍:我是黄健,读了好些年书,拿了一个博士学位,对于读书这个话题有些经验可以分享。
今晚的分享题目是,时间有限,如何读“好”书,这个首先要提到两个方面,读好书和读好书。
先说好书:好书有两个层面,1.在实用性层面来讲,从近期看,对自己有用。比如,要找工作,要面试经验;写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需要了解清朝历史等等,需要找对应的书来看,这些书就是在当下对你而言就是好书;2.人类知识积累下来的精华,长远看对自己有益。这些书共同的特点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集中注意力;前前后后会跟其他书籍或者思想等发生关联,它不是孤立,通常这些书能帮助你训练思维,系统的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等等。
所以,这里说 读好书,就是学会挑书,挑到好书来读,这是一个完整的阅读的第一步。
那么什么是读好呢?我理解,读好就是:1)读进去,2)消化掉。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上东西很丰富,很多人看一段长点的文章就非常的困难,感觉注意力不能集中,即使强迫集中,也只能大致的看一遍,俗称快读。这样的状况,即使有好书到你手中,通常很难读好。比如,一些经典的严肃的书,这样浏览,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读好」,需要一些方法或者技巧,帮助自己进入状态,能读进去,能消化掉,至少能够部分的消化掉。
当然,在听的各位,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并不一定像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可以非常放松的肆意妄为的读书,毕竟时间都有限。
所以我会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分享一些技巧或者方法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这个分享,大致上我可能会从先务实,再务虚,两个阶段来讲。
务实主要分享一些方法和技巧的东西,务虚呢,分享下我自己对一些常见的关于阅读的观念的看法。
先讲务实的部分,也就是方法技巧的东西。
要阅读完一本比较严肃点的书,或者质量高点的书,通常还是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的,很多人说我看不下去啊,我没有时间啊,其实可能只是你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部分讲,你怎么明确你的阅读需求、怎么选书、怎么安排时间、怎么做笔记等几个主要的问题。
1.具体化你的读书需求或者目的,就是搞清楚你要什么,你的方向是什么?
你可以从自己出发,工作、学习、兴趣爱好中间,需要什么,就去补什么。比如你要写篇文章,需要了解一个朝代的历史,你就去找一本靠谱儿的历史书来看,你想了解晚清、民国的历史,找找张鸣的书来,既不学究,又比较靠谱儿,这样的书就适合工作的人士呢相对严肃的去了解这个领域。
这里讲,从自己出发,就是你要明确的搞清楚自己当下需要什么东西,你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的去找,这是第一步,这是实用性的层面。
另一个从自己出发呢,就是不一定是为了很实用 的目的,但是还是得有一个方向。你不能说,我就想提高自己。
有一个朋友,跟他的同事们一比,觉得自己差了一些,很着急,就想着,要提高自己,问我要读什么书?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清晰的表达,它也说明你自己没有想清楚,自己没想清楚,希望把问题抛出来,让别人来帮你想清楚,这样其实不好。
这就像说,一个人肚子疼,找医生,但是既不告诉你哪个部位疼啊、什么时候起的啊,又不想接受仔细的检查,这样对于治疗肚子疼是很难的。
所以,如果你就觉得我要提高下自己,那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细细的分析下,我要提高什么?
比如,如果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你就去读写作相关的书,公文写作就读公文写作指导的书,文学写作就读文学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书,甚至你可能需要参加一个写作班训练。
如果是要提高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就得去看看思维锻炼方面的书,学习逻辑的分析问题,怎么有条理的思考等;
不论从非常实用的目的出发,还是不那么实用的目的出发,你都需要把你自己的读书需求具体化,什么叫具体化,就是具体到一个可以操作程度。这个问题,必须自己想清楚,而不能由别人来想,如果你已经具体了,那可以找别人建议下,在这个具体的需求或者目的下,要读什么书靠谱。
2.怎么去选到好书,来服务自己这个目的?
为啥要选啊,还不是因为市面上烂书太多,遮蔽了眼睛,即便是引进国外的同一本书,翻译的版本差异,导致看起来感觉相差十万八千里,比如 一本书美国人写中国的历史的书,一本不靠谱儿的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译本里面,蒋介石的名字被翻译成了常凯申。
选到好书,是走好了第二步。选好书,有哪些方法呢?
看推荐:你想读什么领域的或者类型的书,你可以找这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推荐,也可以看这个领域里面的媒体推荐,老师啊,研究僧博士,或者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人士都行;学写代码,有些很有经验的人会专门列举一些要看书或者资料,帮助你入门;媒体,比如新京报书评周刊,这些做书评的媒体,都会有不错的推荐;对网上流传的各种书单,还是要谨慎的去选择,毕竟很多人只是为了写一个书单而凑出一个书单来,比如学历史必看的50本书,如果你直接按照书单来读,最常见的结果就是看不下去,最后干脆不看了,相当于失去了一个深入的机会。
看出版社:现在大而全的出版社已经不多了,市场经济的效果,就是出版社不断的在挖掘寻找自己的优势,然后强化自己的优势,目的是为了占领一个小领域的市场,所以,只要是比较好点的出版社,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品牌或者读者印象,比如它在哪个领域做的书出的书,有质量保证。现在很多民营出版公司也通常如此。
你看经管的书,中信的书通常比其他出版社更有保障;你要哲学社会科学的书,三联书店的就更靠谱;如果是一定要买一本互联网技术类的书,可能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更加靠谱儿;比较严谨的历史研究类书,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老牌,可能更靠谱。之前有一个流传比较广的文章,叫《看书不看出版社的都是山炮》,大致也是这个意思,毕竟出版社经手制作这本书,是一个质量保证的过程。
利用互联网,看社交网络,看豆瓣条目、豆瓣阅读的书评和评论。
毕竟还是有很多书,非常好,但是呢又没有被挖掘出来,可能还没有成为一个领域或者大众都知道的书,所以其实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它。社交网络上,有不少读书达人,会分享自己获得的书籍,以及阅读体会等等。值得去看看。另外一个重要的途径,是看豆瓣读书的条目。条目上内容非常丰富,你可以看到别人的评分,大致上能对这本书怎么样,靠谱儿不有个直观的印象。有短评,有书评,可以参考。爱读书的人,写的通常值得参考。
但是呢,得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力,综合判断,毕竟有很多好书呢,也会有很多说不好,可是对他没用但是你有用呢!不妨先试读一两章。
选书这个事情,说白了,毕竟是读完一本书的第一步,要仔细,慎重。一本书有很多个版本,写一个主题的书又多种多样,选了不好的书,看不下去,结果容易气馁,后面的步骤就没法继续了,怎么读好书。
3.怎么安排时间更好,让自己有时间读书,长时间持续的读书
我先抛一个原则:读书要慢慢来,有节制,不中断。
比如在家,睡前看十页;或者早上起来,上班前,看十页。或者你习惯坐马桶上看,也行。选择一种方式,一种就够。时间多,集中读,时间少,插空读,但是不要中断。天天都要看一点。一回头,就会发现自己看了很多,能吓死你自己,会觉得原来我这么牛逼!
我主张每天读书不要贪多,不要停顿。即使你停顿了,不要狂补,说我一个星期没看了,那我今晚看70页再睡,这也是过度消耗,其实不太好。看20页就好了。
其实就是要说一个道理,不要过度消耗自己:集中读的时候,不要一次读太狠,比如看到半夜两三点,或者强迫自己周末两天把一本书看完等等,这其实是一种过度消耗,能让你陷入到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中,可能一时非常带劲,完了呢又好久不想看书。
为什么不主张看得爽的时候狂看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书的难度不同,今天读这本书,难度小,你狂看100页,两天看完了,看完再看一本书,结果难度有点大,你一天只看了10页,人本能的就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不自信或者焦虑状态,感觉自己怎么状态不好啊,这个书不好看啊各种想法,这是很不利于你长期稳定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的。所以容易读的书,难读的书,都每天看10页20页,保持一种稳定的节奏,能增强自己的内心,持续的获得成就感,明儿再看就心理状态稳定呐,能够克服难度的东西。
写小说的人,高产的作家,很多有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每天写2000字,别太多,别太少,这样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产出,又不至于一次用力太猛耗尽里自己的心力。
所以我推崇,阅读也是一样,慢慢来,有节制,不中断。
4.做笔记,很多人说,读完一本书了,没啥感觉,啥也没记住啊,感觉没有成就感,那好好做一个读书笔记呢,能帮你获得成就感。
笔记主要包括:书的内容,摘抄一个句子一段话,你的阅读想法,以及可索引的东西
比如你读纸质书。当你打算读一本书的时候,准备一个笔记本,写上这本书的信息,比如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后面开始记你的笔记。这样以后哪天你想找来看看之前读这本书的时候记录笔记,能够方便的找到。
你看到好的句子段落,你可以抄在这个笔记本里面,标明这个句子段落在哪一页,如果你读到这里的时候,有想法,感觉非常好,你要表达出来,表达就是写点什么:比如这一段,引发了你某些思考,你就把你思考的东西写下来,或者仅仅这段话让你觉得特别棒,你也记一下,比如多打几个感叹号,或者就写上「写得真好!」,作者要是写的不好,你就写「作者真笨!」。这个非常重要。你写这些东西,能够帮你把你现在这一刻的感觉想法固定下来,很多人觉得读完书没啥感觉什么都没记住,可能就是因为你没有把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想法变成可见的文字,如果你这么做了,你读完这本书,回头把笔记这么一翻,翻上两边,那感觉 ,你一定会觉得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大大增强,你也不会觉得读了白读什么都没记住。
做笔记呢,具体的细节,比如说用个什么符号来标识这是摘抄的书上的内容,用什么符号来标识这是你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这个看自己的喜好,我自己就是,用引号标识照抄的内容,然后划双斜杠,双斜杠后面呢写的就是自己的想法。你自己喜欢怎么样表达都行,但是呢得统一,就是说你别今天一个表达方法,明天换一个,以后自己都不知道哪些是别人的哪些是自己的。
好,我假设你读书时开始认真做笔记了,这很好。如果是有点难度的书,我建议你简单的写个总结。比如你看了一章,写个一百字的总结,大致说说作者写这一章都写了啥,你看看了什么感受。这本书都看完了呢,你可以写个全书的小总结,内容差不多,可长可短,看自己的喜欢怎么样。
这里说说「读了什么也没记住」、「感觉自己什么也没读」的困惑,就是因为你没有仔细的去形成一个可见的读书笔记,全凭大脑记忆,如果你不是特别静得下心,记忆力很好,逻辑思维能力不错,那你还是做点可见的笔记,能帮你克服这种感觉,让你有成就感,进一步让你喜欢读书。
再说说读电子书的做笔记问题。很多人已经习惯读电子书了。读电子书,可能做笔记更方便了,直接在原文上按划线,然后写笔记,加书签等等,电子书阅读App能帮你把笔记归整一下,打开这本书能直接看,这些也是很方便的做笔记的方法。
现在也有不少的云笔记,也能帮你更好的整理和管理自己的读书笔记,还能全文搜索和随时查看,推荐大家用上,如果你要是有有时间呢,可以把自己在纸质的笔记本上记录的笔记整体出来放到云笔记里面,随时随地能看,还能随时找出来用。
工具是很重要的辅助,但是首先要有这个意识,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阅读会变得更有意思。这个习惯是最重要的,能帮助你克服「我看了但是什么都记不住什么感觉都没有」的问题。
5.再讲两个小细节:
一个是,读完一本看下一本:如果你不是特别必要的话,不要同时读多本书,容易串,最好的就是,读完一本看下一本,非常重要。这样多线程读书,容易很长时间,比如一个月,一本都没看完,感觉没有信心,让人很焦虑,是很影响继续阅读的。
第二给是,买书不要一次买太多,看完了再买新的,不然看到自己很多书,但是都没看,很焦虑。
那么,务实的东西,也就是技巧性的东西就讲这么多。主要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明确自己的阅读方向,怎么去选好书,怎么合理的安排时间,怎么做笔记,以及一些小细节。
下面我们来务虚,主要针对一些观点,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说说阅读态度。我觉得阅读的目的就是阅读、学习知识、训练自己。不是为了炫耀。搞清楚这一点,对帮助你静下心来很重要。
我个人的一贯观点,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就是说阅读的过程,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没必要去凑合各种读书比拼,参加读书会跟别人比等等。阅读的过程很私人,只有你和作者是最好的。读完了,跟别人有所交流也很好,得有个度。不能期待读书的过程中跟别人一起读,其实不是很靠谱儿的。当然如果你的目的在读书之外那就另说。
2.关于克服干扰,如何静心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看书时,会不停的看微信、玩手机,跟别人说说话等,这是外在的。我觉得,不能静心,通常主要有两个大的原因。
第一是,你在认识上并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你没有在内心中真正的把这个事情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所以你你的大脑也会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这个需要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
第二是,你可能读了一部分书,但是感觉没有吸收到什么东西有点气馁,有点挫败感,然后注意力就分散了。简单的说就是正向反馈不足,导致你在内心中是有怀疑的,不能安定,所以有点其他事情你就跑神了。举个例子说,比如嗑瓜子这件事儿,你就能不断嗑,停不了,为啥,因为每嗑一次就有一颗瓜子到嘴里吃掉,相当于你小小的努力一下就有一个小小的正向的反馈给你,刺激你做下一个努力,这样你就能持续的努力,持续的嗑瓜子,停不了。
那阅读中,怎么持续的获得这个正向反馈,好激烈自己呢?
这个问题的话,上面已经讲过,你要通过做笔记,管理阅读时间和阅读方式,来持续的给自己正向反馈,激励自己,慢慢的这个问题能够解决。
人的一天或者说一个星期,时间的用法很多样,工作,睡觉,出去玩等等,你可以做一个规划,把一份固定的时间拿出来,专门规定自己这个时间是来看看书的,形成习惯后,会有一个生物钟的效应,比如睡前半小时阅读,习惯了,你到这点了拿起出书看,心里自然就安定,注意力也能集中起来。
3.关于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看法。
我上本科的时候喜欢看书,其实也不是为了写论文交作业之类的,就是喜欢看到好多精华的东西,那个时候读书很快乐。我觉得读书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后来读研读博了,要写论文,要写报告,读书呢目的就是写论文写报告,围绕着很强的目的来,有些非常难读的晦涩的书,也要看,不看不行啊,所以我觉得读书很痛苦,是一种折磨,它是我的工作学习方式,不是生活。
现在呢,不用写论文,看书就是享受,看看书的时候觉得时光特别美,特别值,很舒服。我又觉得这是我的生活方式了。
你看我的观点变化,但是呢,如果没有中间那好几年非常痛苦的阅读经历,现在可能不能更顺畅、更自在的看很多书了,因为那段时间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习得了不少知识技巧,有了不少的储备,也就是说得到了很大的训练,所以现在看得舒服跟本科时候看得舒服,差别还是很大的。
所以我觉得喜欢,也是经历了以很漫长、痛苦的过程的。我现在觉得,它确实是我的生活方式。
一个生活方式,必然是容纳很多东西的,开心的,不开心的,简单的,复杂的,容易的,艰难的,都得经历了,你还喜欢,我觉得你可以说,这个是你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的观点非常个体化,就是都得问你自己,都得看你自己的内心,因自己而定义,而不是因别人。
4.要不要读经典呢?怎么读经典?
现在,很多人说,大家都不读书啦,感觉好浮躁啊,那怎么对抗浮躁呢,我们读经典吧,特别是,我们要读国学经典啊,等等。这个提议和潮流看起来出发点是很好的,可是我们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经典是什么?
怎么读经典?
我们从比较大众的角度来说吧,经典是什么,比价好理解,就是:知识量大、写作严谨、内容成体系。并不是说,大部头哲学著作才是经典,小册子就不是,200年前写的就是经典,现在写的不是。因为大家可能不是说都要去搞学术研究,经典的范围可以广一些。符合上面的标准的,你可以说是自己认为的经典,读这些书,对自己有好处。
那么我要怎么读经典呢?
原则是:要循序渐进,反复琢磨,不要贸然瞎啃。
循序渐进,从周边介绍性的书、解读性的书来开始,对他有个大致的了解。当你开始看书了,开始读一些经典著作了,你可能需要反复看,可能多遍,会有更好的体会。
另外,我认为,比较难度一点的经典著作呢,不要贸然去啃,不能别人一介绍,你就冲上去就啃这本书,最后一本书翻完了,每个字都认识,翻完了什么都不知道,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自我怀疑,这对自己长时间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非常不利。
所以还是慢慢来,讲方法,有节奏感比较好。
好了,现在务实务虚,都差不多讲完了,怎么找好书,怎么读好呢,也差不多讲完了。总结下,怎么读好书?
首先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想读什么,得具体化到一个领域上去;然后是找好书,看别人的推荐,参考出版社以及他人对书的评价,去豆瓣读书,豆瓣阅读看看,给自己找靠谱儿的书;第三步,安排好时间,慢慢来,有节奏的看,每次不要贪多,保持持久的稳定的阅读习惯,有节制,不中断;第四步,做好笔记,能让自己的不断获得正向反馈,让自己大脑高兴,心里充实,还能给以后留个资料,便于查找。
手机上阅读类App,以及云笔记软件,也能帮助你不断形成自己的好习惯。这样你就不用担心,读完了什么都没记住,感觉非常沮丧,气馁,然后放弃读书啦。
如果你能坚持读书同时写一点总结,更能强化阅读效果,因为都是给自己看,想怎么写怎么写。
另外就是一些细节,比如一本看完了再看另一本,或者你买的书,看完了再买新的,别整太多,让人太焦虑。
后面又说了一些有点虚的东西,主要是观念和理念上,核心就是,读书为自己服务,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必然有苦有甜,你得坚持,不轻易被外界所扰,你得把这个搞明白了,就容易持续的阅读,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