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的消逝》

黄健

2008-10-31


一、求知的本性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这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写的第一句话。
  
  求知,成为了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话题,或许某种意义上便是中心话题。元典时代的大哲们,无一不首先探索求知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人类求知的本性展开了探索,而在中国,孔子在《论语》将“学而”排在第一,由此看来中西都对求知继而学习有着同样深刻的理解。对求知的讨论成为了哲学中永恒的话题之一。然而,求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却并非每一时刻都备受重视,相反,很多时候它却被误解或者抛弃,黑暗时代也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频繁的出现。但是,它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
  
  与求知紧密相连的是理解。理解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个过程。理解是对事物更加深层次的探索的阶梯,从而构成了人类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求知的过程中,理解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理解需要训练,虽然康德认为人存在先验的判断,但是进一步深刻认识深层次的本质性的东西却需要不断地训练思维中理解的能力才能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先验的综合判断只是表明了已有知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并非摒弃进一步理解中求知的可能。因此,要发展知识并不断的求得新的知识,理解的训练是不可少的。
  
  在这个理解与求知的过程中,人类经历着显著的变化。理解能力的训练,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或被埋没,思考面对着各种挑战,知识的发展与传承更是遭遇多种有形无形的变革的冲击,这都使人们(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区分然后消解以求知与理解的变化为基点的童年与成年。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正是诠释着这样一个变化——人的童年从被发现,又逐渐地走向消逝。
  
  二、童年的发现
  
  原始时代,人类在尚未学会运用符号表达自己的时候,童年是不存在的。因为童年与成年的区分也并没有开始。但是,当我们的历史进入口语文化阶段的时候,是否童年就应运而生呢?事实上并非如此。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也没有童年。“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波兹曼的这段话首先向我们表明了童年是与识字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中世纪的识字文化并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由此成人与童年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建立完整的标准,因而童年的意义是模糊的。成人与童年在心智上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没有文字系统的传承和教育的作用,理解的能力并不能因为有前人的努力而得到发展,相反,人们都在创造自己的文化,一种只属于自己个人的理解系统,而这个没有文字交流的时代,成人与儿童各自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认定童年这一在以后看来是如此确切的事实给孩子们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在18世纪以前,孩子们通常被当作家庭的私有财产来对待,由此可以自由处置,甚至不管他们的健康和幸福,他们可以为了整个家庭的幸福而被消耗。童年和成年在人们认识系统上的混同,带给孩子们的是苦难。然而印刷文字的出现使之发生了深刻地转变。
  
  印刷文字的出现,可以说是划世纪的变革。印刷技术不仅仅是将我们的口语文化时代出现的字词句子印制在可以保存和广泛传播的纸张上面,更重要的则是印刷文字从心智上将人区分开来。印刷文字的传播,使得知识得以积累与流传,同时也更加便利了知识的深化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印刷文字为人类的一整套文字符号系统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人们交流的语言得以在纸质介质上保存下来并为更多的人学习和发展,思想也得以纪录和保存,从而不断的将人类的知识向前推进并形成更加完备的体系。印刷文字这一技术性的变革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文化符号体系的大发展。知识的传承与发展,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加的便利,刺激了更多的人超越前人的经验和知识,这都在不经意间锻炼着人的理解能力,刺激着人的求知欲望,倘若没有印刷文字保存前人的“足迹”,后人的探索永远只是简单低级而又重复的探索。知识的积累和抽象并体系化地深化与前进就不可能出现。
  
  印刷文字促成一整套的文字符号系统形成后,知识得以保存和传承,为人类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引起了新的变化,即成人与儿童的分野。“成人的概念多半是印刷的产物。几乎跟成人相关的所有的特征都是由于一个完全识字的文化的要求而产生的,或由此引申出来的各种要求:自制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的容忍度,具备抽象、有序思维这样高一级的思维能力”。成人的文化由此产生。由印刷文字而逐渐形成的体系化的知识是不能凭借简单的口述和观察即可获得的,它要求必须深入到其中去,理解文字以及它背后的意义,同时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体系化的知识同时也要求有序的思考,而所有这些没有长时间的锻炼是不可能达到的。即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不经过思考和理解的训练,只能停留在表面知识上,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出于本性的对表面的理解只是人本我的体现,童年就是这样更多的表现着本我的特质,这便是童年与成年分开的开始。
  
  求知的本性需要在理解的训练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在印刷文字时代,阅读便成为了训练理解力最好的手段。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字进行记忆与理解,同时还需要对文本背后的意义进行思考并形成自我的认知。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多方位锻炼的过程,获得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在不断的发展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其中对表象进行深入理解的能力。这需要基本的纪律性要求约束,而儿童生来在本性上是于此相背的,他们不能长时间的坐在一处阅读文字,他们的天性放任不羁,而只有在纪律的约束下才能实现一个转变,即弗洛伊德提出的对“本我”的压抑,在压抑的过程中开始理性的道路,从而离开简单形象没有逻辑的认识并开始文明的历程。阅读为儿童走向成人走向文明展开道路。
  
  基于印刷文字的阅读,从理解能力和求知能力上将儿童和成人区分开来,印刷文字时代开启了童年的时代,而阅读则进一步的将儿童的发展引导上了成人文化造就的文明道路。洛克认为孩子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a blank tablet),本身的隐喻便是印刷文字的作用即将在孩子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孩子们没有得到改变的白板则昭示着成人文化的失败,因为他们没有将孩子们带入应该走入的道路。印刷时代儿童与成人的分野也造成文化分开为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适合儿童心智和阅读能力的印刷书籍开始出现,成人文化系统则充满了深入的思考与理解。对于儿童求知的刺激和理解能力的锻炼在儿童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也是成人文化的发展必须做到的,否则儿童便会与成人脱节或者永远不能成为成人。理解中训练思考力,从而为知识的继承与延续创造了条件,使继承已有的知识同时发展知识成为了可能。
  
  三、消逝的童年
  
  然而知识的发展中,人们创造了电子时代。而电子时代的到来,则发生了新的变化——儿童再一次隐没。电视为主导的电子时代,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瞬间即逝的画面上,这些画面将人们的理解途径由“读”变成“看”,这不仅仅是方式上的一点变化,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意义,那便是思考被逐渐抛弃,纯粹感官的快感被更多的人接受。而在这个感官的快感中,知识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与传承,没有人在看到变幻多彩的电视画面时思考其中隐秘的含义,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电视画面直接传递的知识,电子时代娱乐的成分在不断的被扩大从而充斥着整个电子文化,进而影响到了印刷文字,纵观当今大小媒介,极少数没有娱乐信息。电视画面与印刷文字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图像只需要直观的去感觉,而不用理智的去思考。它取消了文字的序列和逻辑以及严肃性。(更多参见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电视面向所有的群体,信息的对象并没有显著的区分,电视不需要严格的训练就可以看,因为电视没有对受众进行严格的区分,孩子们对成人的世界也是一览无余。电子时代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通通展现出来,并逐渐的融合。政治、暴力、色情等等不再只是成人独享的信息了。一些由成人独享的秘密和成人对儿童的权威也消失。相互之间的秘密被消解,儿童和成人间界限模糊,儿童因为被成人文化同样对待而逐渐的消逝。
  
  成人具备各种儿童生来所没有的心智结构与能力,是有印刷文字赋予或者延伸的。波兹曼在讨论电子时代的儿童时提出了“成人化的儿童”的概念,他是指在知识和情感上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他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儿童,因为他仍然具有很多儿童的特征。特别是在思维能力和情感上,他们并没有脱离原来儿童的视野而形成新的思维和情感能力。电子时代,成人与儿童被主导世界的成人文化不加区分的对待,由印刷时代建构的儿童的意义在逐渐被消解,童年也就逐渐消逝。电子时代也造就了另外一种“成人化的儿童”,他是成人还是儿童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儿童和成人的界线已经模糊。成人化的儿童成为了普遍的现实,求知本性的发展,理解、思维的能力慢慢减退,都标志着人类求知历程中新阶段的到来。童年的消逝在所难免。
  
  人类的头脑创造了识字文化,造就了印刷术进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大步发展。然而,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的积累,求知欲望得到不断的满足又产生新的欲望,传统知识丰富起来的头脑创造了电子媒介,而它却成为了消解传统的工具,又使得传统技能不断的消失,人类就是这样为自己埋下了毁灭自己文明的种子。人类总是在突破已有的限制中前进,同时又会不经意间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埋下障碍,这也许就是文明的悖论吧。
  
  四、拯救的希望
  
  临近结尾的部分,波兹曼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他将希望寄托在了电脑的发展上,因为在他看来使用电脑需要学习繁杂的程序知识,并理解和记忆很多的分析技术,这是可能锻炼人的理解能力,进而在求知能力上将儿童与成人分开,因为没有严格的训练和理解能力锻炼是不可能达到熟练运用程序继而运用电脑的能力的。然而波兹曼却由吐露了自己的担忧,他似乎隐隐地感受到了寄希望于电脑又是不可靠的,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已经看到电脑和互联网对于我们的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它并没有为阻止童年的消逝做出很大的贡献,相反却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的娱乐化。人们不需要很好的了解编程知识就可以熟练的运用电脑,因为电脑的设计者们已经将其设计得越来越形象化了,这种基于视觉的技术已经将儿童轻易的带入到了这个世界中来,越来越多的儿童使用电脑并做出了很多的令成人们都惊讶的事情,电脑对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混淆较电视有过之而无不及。
  
  悲哀的不仅仅是这些,意识到童年在逐渐消逝的人又有多少呢?儿童自己是没有多大力量的,成人们却又在不断地为童年的消逝创造着条件,加速它的步伐。波兹曼在本书结尾的时候发出了无比忧心的呼吁“我们的文化会忘记它需要儿童的存在,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它已经快要忘记儿童需要童年了。那些坚持记住童年的人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这个使命,终将被人类承担,希望一个纯洁美好的童年的出现就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