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和嗑瓜子的区别

黄健

2018-05-11


每当有人问我,读博士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我就会问他一个问题:你试想想看,为什么很多人嗑瓜子停不下来,而能读博士的人很少?

在我看来,嗑瓜子和读博士最大的区别在于你的努力得到结果这个过程长短有差异,也就是反馈周期的差异。

嗑瓜子,你需要完成把瓜子塞嘴里,嗑开,然后就能得到瓜子仁了,瓜子仁的味道在短短两三秒之类就能被你体会到。这个简单的过程,就是你做了工作然后得到反馈的过程,反馈时间是三秒左右。

而读博士呢,这个过程就变得超长了,具体是怎样的,如果你是一个读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生,我从你入学第一天说起。

你在学校注册完了,拿到了学号,然后呢?你要跟导师交流了。当你见到导师的时候,导师会让你尽快的确定博士研究的选题,这就是为自己四五年的追求博士学位的生涯找到一个方向,这个很重要,方向几乎决定了未来你的路是一帆风顺还是一路坎坷。幸运地话,确定选题的过程会有导师密切的参与,帮助你不要走偏,甚至不要做无用功;如果不幸,比如说你的导师对你不够热心,或者导师是个大忙人,甚至还可能是你的导师已经远在重洋之外进行访学,那么找到方向这件事情,几乎全要靠自己了。你阅读文章和著作,竖着耳朵听学术界的声音,然后扣心自问,我到底要做什么研究呢?你可能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确定方向,甚至要一年或更多。当然,还有少数人已经在他注册成为博士生之前就有了自己的方向,或者导师根本不允许自己选择方向,那这其实这是幸运的,不过也可能少了诸多可能性。

现在你过去了几个月或者一年了,这期间你一直在努力,上课、阅读文章和学术著作、盯着社会热点或者行业热点、与同行们认真密切的交流,不过你得到的结果可能就是一页纸的论述,在这一页纸里,你写下了自己将要做的研究方向,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个,然后发给了导师,导师可能很快回复了你,或者决定在某个周五的下午五点钟召见你,你忐忑的阅读完这个邮件,然后准备着见着导师后应该如何回答提问。好了,几乎一周过去了,或者更长,因为你导师可能在某个网络不好的地方旅游去了,没有看到你的邮件。这个时候你得到了什么呢?一个来自导师的指导意见。最好的状况是,导师肯定了你的方向选择,并给出了一些实施建议。如果是这样,你值得去撸把烤串庆祝下,因为一般情况下,你导师会让你再继续研究下,然后下次再讨论。

即使是导师肯定了你的选择,你现在得到的还是一个很虚的「方向」。要让「方向」成为实在的东西,需要你将它变成写满了可操作性和实施路径的一份报告,一般叫「开题报告」。这里还会由你的院系或者研究所组织一个会议,由多个教授一起来审查你的开题报告。好了,又是一顿煎熬了。七嘴八舌讨论完,你也被汗水(可能是紧张的,也可能是热出来的)浸透了衣裳。不过此时你还是幸运的,因为教授们抽丝剥茧般的为你指出了你当前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许多建议。现在你那个「方向」开始朝实在的方向又进了一大步。

这之后就是漫长的实际研究过程了。在开题之前,都是预备性研究。实际研究的过程将会十分痛苦,你的处境和心态变化可能包括如下全部或者部分:

1.我这个选题太棒了!2.咦,不对,这个东西别人做过了,而且做得很好了!3.哦,还好,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别人没有仔细去做呢。4.还是不对,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也没有多少可以参考的东西。5.硬着头皮这么做吧,不然怎么办?6.又一年过去了,我觉得我好想什么都不懂。7.勉强写了一篇论文,投个期刊试试。8.被拒稿了,怎么办?是不是我完全走错路了?9.导师建议调整下方向。10,逼着自己再写一篇文章吧,要是能发表了,是不是就证明自己并没有走错呢。11.写好了,投稿了,又被拒稿了。12.完蛋了。我想退学了。13.三年过去了。14.导师说,过完年就改写博士论文初稿了,再不写,四年毕不了业了。15.崩溃,我应该是得抑郁症了。16.艰难地爬起来,接着做研究,写片段,整理笔记。17.好像有点曙光了呢!18.重写了研究计划,然后跟导师讨论,导师建议四年不行就五年嘛!19.好像心里宽慰了许多呢!反正死猪不怕开水烫了。20.原来的文章接着投,拒稿信接着收,博士论文开始写。21.不错,写完了第一章了。22.完蛋了,我已经两个月写不出来一个字了。又崩溃了。23.接着整理研究笔记,又有点感觉了,看来还是有些地方之前没有涉及到,得再摸索下了。24.思路有接上了,接着写。25.第二章写完。第三章写完。第四章写完。26.终于写完了初稿。27.导师看完了,给了意见,又崩溃了。导师的看法是,要么改论文题目,要么改论文正文。28.改改改。眼看最后半年来了。29.又是几个来回终于,导师觉得满意了。30.幸运地是,之前投来投去的文章,终于发表了。31.然后论文提交外审。接着是焦虑的等待。32.我觉得外审能过。我觉得外审不能过。要是没过我该怎么办?33.外审结果回来了,通过,外审意见总体上觉得论文很有创新。再撸串庆祝。34.要答辩了,答辩委员会阵容强大。因为外审的意见比较好,导师特意和学院一起请来了业内的大牛们。大牛们齐聚一堂,而我要大汗一场。35.答辩完了。整两小时。从台上下来的时候,腿已软。36.准备各种资料,把论文印刷装订好。拿在手里,感觉很陌生。37.庆祝,各种庆祝,告别,各种告别。38.拿证书离校。

即便是你经历了上述所有过程,你依然还是幸运的,因为结果还是很好的。但就是这样的过程中,你很难去清楚了解自己状态,也就是你的努力工作,总是不能得到最快的反馈,你甚至会在很长的时间(比如三年)里一直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我感觉自己行,我感觉自己不行;我觉得我走对了方向,我觉得我走错了方向。这是最大的折磨。

而,嗑瓜子就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小小努力一下,很快得到结果,不论瓜子仁是苦是香,你可以马上得到结果,然后根据结果来调整下一个行为。而像读博士这样长反馈期的事情,你就很难这样灵活的调整自己了。不过这正是这项事情的本质所在——因为你面对的就是一个大部分未知的领域,以及原本就是一个十分依赖坚持的行动过程。

快速的反馈能让人短期内沉迷,因为下一次的努力马上就能有预期的结果。但是也容易遇到一点困难或者障碍就放弃了,因为那个可预期的结果实际上并不会有太大的激励。这跟读博士是两个极端。

对于经历这个过程或者类似的过程的人来说,除了各种后遗症之外,最大的收获便是,更能适应或者应对长反馈周期的工作,能瞄准一个更大的目标,或者在迷雾中砥砺前行。